华北文学网-分享生活中感动的文学句子

儒林外史人物读后感优选汇总56句

儒林外史人物读后感

1、读后感:第四回《六年高唱奋斗歌》中,孙文华在面对家庭的压力和种种考验时,仍然坚持着自己的梦想,不断努力学习,终于成为一名进士,克服了各种困难和阻力。这让人深刻感受到在任何时候,都需要靠自己的勤奋和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小说以其朴素的艺术表现手法,与深厚的人文情感,构建了一个真实、丰富、具有特色的社会生活图景,深刻反映了清代的学术、政治、道德、文化等方面,具有很高的文学和艺术价值。

2、吴敬梓是安徽滁州全椒人,其父吴霖起为官赣榆县时,吴敬梓随侍在侧。期间大约是十至二十三岁,这段时间,他接受了正统的儒家教育,熟读了“四书五经”,精通了八股文,为参加科举考试积极准备。然吴敬梓自幼聪明,记忆超强,性情豪迈,不拘行迹。这十三年间,他一定渉猎了许多有关社会,自然,风俗,人情类的书籍(后期由于精力和经济的限制,其儒家之外的知识所学应该是有限的),在一定程度上打开了思想。这些知识为他后来创作《儒林外史》这部巨著打下了基础,也为他讽刺挖苦科举制度留下了伏笔,总之这十三年吴敬梓还算得上是个乖少年。

3、《儒林外史》第四回描述了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纠葛,以及宝玉拯救黛玉的精彩故事。

4、人为了报仇竟然有如此大的力量、智慧、忍辱负重的精神。在仇恨面前,亲情,骨肉也变得不堪一击。

5、儒林外史第四回读后感:

6、如范进,从黑发垂髫到花甲之年考了二十余次仍然不中,终于他中举了,却又因为过度兴奋“痰迷心窍”发疯,丑态百出。

7、三、王冕是名流,不当官照样是名流。吴敬梓为此还重申说:可笑近来文人学士,说着王冕,都称他做王参军,究竟王冕何曾做过一日官?这样吴敬梓借王冕的经历说明了不当官照样是名流,同时证明他对官场的心灰意冷。其29岁著作《儒林外史》后果真没有再参加一次科考。

8、匆匆看了《儒林外史》的第一回,就迫不及待的想写点感想了。我知道有关《儒林外史》的评论,不仅多而且精妙,任意翻翻,都是我辈难以望其项背的精品。我今匆匆看过第一回就写读后感,这叫无知无畏,大家心意就行了。

9、四、吴敬梓是博学多才的,他为了表明对真才实学的敬重。竟然硬编说王冕十七八岁不在秦家,二十岁就天文,地理,经史无不贯通,这当然是不切实际的。王冕是名流,名流必须博学,所以吴敬梓只能那样写。吴敬梓认为这是文士必备的条件,也为他后来讽刺知识浅薄的儒生留下了伏笔。

10、王冕就从小就因为家境贫寒而为邻人放牛。在牛背上,他仍旧博览群书,更自学成为了画没骨花卉的名笔。此后,下到平民百姓,上到知县财主都来索画。但王冕性情不同,不求官爵。

11、例如劣绅严致中,是个“列衣冠"的贡生,他在乡里强买强卖,巧取豪夺。他的一口小猪跑到王家,便以八钱银子强行卖与王家,待王家把猪养到一百多斤时,他又把猪关在自己家里,并说这猪本来就是他的。另外,有一老者黄梦统并没有借用他的银子,但他却强逼黄老汉给他利息。更为无耻的是,他雇船接回新婚儿子、儿媳时,拿普通点心云片糕让船夫吃了之后,却硬说是船夫偷吃了他的珍贵药品,以此赖掉船资。其卑劣可耻的行为,既令人鄙夷不屑,也令人愤懑不已。

12、作者通过对社会现象的讽刺和批判,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不公平。同时,小说也传达了儒家思想的价值观,强调了道德和人伦关系的重要性。整体而言,这部小说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值得一读。

13、吴敬梓16岁结婚,始知情为何物。20岁为姐夫金绍曾奔丧,体会了生离死别。23岁得中秀才,又领略了体面风光,这些经历大大丰富了他对人情世故的认识。28岁时他还参加了滁州应考,也就是说到28岁时吴敬梓对科举至仕还是抱有幻想的,那时他的心理对科举考试的抵触情绪应该不大。

14、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把宋朝贵族文化生活描绘得栩栩如生,《儒林外史》也让我眼前一亮,生动地展示了宋朝下层百姓的生活状态及处境,让我深深体会到心目中的社会公正的重要性。

15、这一回合给我留下了深深的思考:在当今社会,我们是否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是否也需要像林则徐一样,勇敢地站出来,批评不公和不道德的行为,为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的福祉贡献自己的力量?

16、全文儒林外史》

17、《老残游记》是刘鹗的代表作,流传甚广。小说以一位走方郎中老残的游历为主线,对社会矛盾开掘很深,尤其是他在书中敢于直斥清官误国,清官害民,指出有时清官的昏庸并不比贪官好多少。这一点对清廷官场的批判是切中时弊、独具慧眼的。

18、第一回说楔子敷陈大义借名流隐括

19、第四回可见吏治的腐败同样源于以功名富贵为核心的科举制度。这一制度还造就了一大批鱼肉乡里的土豪劣绅。清代科举唯有“优贡”在制度上强调优良品行以决定应举资格,张静斋为了谋夺和尚的田产,装神弄鬼,唆使地痞流氓诬谄和尚与妇女通奸。官吏之残虐是如此,地方结绅也同样卑劣无耻。

20、六、王冕遇事皆躲避,无力反击。这实际上就是写吴敬梓自己少权谋,无力直接反抗欺压,但可以用另外的方式进行抗争。这是吴敬梓对自己的定位,他就是这样来规范自己行为的。这是名流的洒脱。

21、《儒林外史》第四回讲述了富家公子王夫子与娇妻柳如是的婚姻危机,以及王夫子的救命恩人黄峰岩被牵连入狱的故事。这一回中,作者借助细腻的笔触和独特的幽默手法,深入剖析了封建社会家族婚姻制度的严重弊端,以及官场的腐败和不公。通过这些细节的描写,读者不仅可以领略到作者的深厚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人生智慧,也能够深入感受到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扭曲。

22、吴敬梓29岁开始写《儒林外史》,此时他已与宗族屑小争斗了六年。既品尝了失败之痛,又增长了见识,更领略了人情世故。34岁移居秦淮河畔,外面的世界很大很精彩,也很无奈。面对现实,吴敬梓增广了见闻,加深了对社会各层面的认识,思想渐渐成熟。因为才华横溢,因为无可奈何离乡,因为生活潦倒,因为要发泄愁苦之情,因为要展现做人底线,因为要揭露社会现实,这一切都促使他通过《儒林外史》这部书抒发出来。我想《儒林外史》最精彩的部分就是这段时间写成的。吴敬梓故居的银奖木雕像,很传神,于愁苦中深思,似看透人生百态,我认为那就是真正的吴敬梓本人。

23、封建社会里,地位高贵的官僚文人享有特权,并且自视甚高。他们自称儒学的代表,却往往只会口头上宣扬儒家道德,实际上却做出种种不道德的事情。林则徐正是一个受害者,他心怀理想,对国家和人民有着深厚的情感,却因为言辞行为与官僚文人格格不入,屡遭排挤和诽谤。

24、当然读书人变坏不仅仅是他们个人的选择,也是社会风气所导致的,但在无论在任何时代,总会有人选择做清流。在《儒林外史》第二十四-二十七回讲了戏子鲍文卿和官员向鼎的君子之交,十分感人。

25、第一回的开场,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儒林外史》所描绘的是一幅活生生的社会面貌图。人生追求功名利禄,古来有之。历史上有多少文人墨客曾经留下诗词,告诫世人要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然而人们始终无法走出功名富贵的怪圈。

26、林则徐的一生经历了无数的艰辛和挫折,他不怨天尤人,依然坚持自己的理想和原则。他勇敢地批评腐败的官僚体制,努力推行变革,但最终却被迫退出政治舞台。尽管如此,他依然不放弃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终其一生都致力于改善社会状况。

27、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吴敬梓的心路成长过程,他生于儒门,长于儒门。荣华于儒门,没落于儒门。决裂于儒门,割舍不下的还是儒门。而儒门自有其行为规范,让我们再来看看吴敬梓在《儒林外史》笫一回中,向我们传递了什么信息,揭示了什么规范。

28、二、王冕仿屈原峨冠博带,招摇过市,流连山水。这是文士的放达,具有魏晋风流。这是文士制度外的自由,是文士的梦想。吴敬梓当文坛盟主就是为体现这种自由,名流王冕身上展现的自由,其实就是吴敬梓內心渴望的自由。

29、这一回的故事让人感受到了爱情的力量,也提醒我们要勇敢地去爱,不要害怕失败,勇往直前,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30、他描写了许许多多的人物,并通过用生动的形象,去反映了末期社会上的不好风气,同时也揭露了当时反动统治的罪恶,还揭露了一些读书人的卑鄙手段和作为,可以说是可笑,可鄙,甚至于恶急的地步。

儒林外史人物读后感

31、吴敬梓通过王冕传出来的信息,远不止这些。我们可以透过这些信息,看出吴敬梓衡量是非好坏的准则。再结合笫一回中看待名流的标准,吴敬梓的对人对争好恶标准已是跃然纸上。我们可以想象,下回中人物出现符合名流标准的,吴敬梓必定给予肯定和赞赏。相反则必讥讽挖苦

32、读完《儒林外史》的24到26回,让我对那个时代的士人阶层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这些回合展示了士人集团的黑暗面,同时也让我感受到了主人公林则徐的坚持和努力。

33、儒林外史第四回主要讲了严监生临死前伸着两只手指头不断摇晃,众人询问他想说啥,最后由赵氏掐掉了一茎灯草,严监生才断气.从此表现出严监生生性吝啬,爱财如命。作者写实的描写,把一个吝啬鬼的形象刻画的入木三分,令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生活中我们虽然要厉行节约,不随便浪费的好习惯,但是也不能过分地吝啬,而要量力而行,合理消费。

34、尤其是程婴,为了保护赵氏孤儿竟用自己的亲生骨肉为饵,来骗取屠岸贾的信任,而且甘心背负骂名十五载。

35、第四回中的王冕让我印象深刻,他这种孝顺,懂事,洁身自好,不畏权贵的精神,就如他在《墨梅》中所说:“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36、通过阅读《儒林外史》24到26回,我深刻认识到了士人阶层的虚伪、自私和不道德,也看到了林则徐的坚守和努力。尽管他最终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但他的努力和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关爱仍然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

37、报仇成功后,程婴不图回报,不慕荣华,以死明志,追寻故友,这种情义深深感动了世代们。

38、七、王冕有秦老为邻为友,或托付或交心皆有诚信。吴敬梓后期生活穷困潦倒,但依然有朋友围在身边。与其说他有人格魅力,倒不如说他骨子里诚信待人。只有诚信待人,才能交到知已朋友。难怪吴敬梓死后,朋友能帮他料理后事呢,名流应该有朋友,吴敬梓是相信朋友的。

39、总结:鲍文卿他是个正直,重情重义,非常值得交友的人。

40、一、王冕奉母意弃读牧牛,分担家庭责任。牛车载母畅享自由和天伦之乐。在家敬母,出门思母,此皆是王冕孝顺的表现。而孝顺是儒家的基本操守,是必须遵从的。王冕身上保存了这一点,还是成了吴敬梓眼中的名流,可见吴敬梓鄙视的是科举制度及其制度下产生的人和事,而不是否定全部的`儒家思想。

41、五、王冕走进自然,无师自通的学会了传神的画技,并以此来解决了生活问题,这是谋生的手段,名流也得吃饭。“明晨衔泥问杨子,妻儿待米何时还”,名流迫于生计是可以希望得到别人资助的。吴敬梓借王冕来说明解决生计是笫一位的,因而吴敬梓是敬重社会底层劳动者的

42、两者相较而言对人物事件来说:儒林外史更直接更深刻,而老残游记则是从侧面描写。

43、《儒林外史》不仅直接影响了近代谴责小说,而且对现代世界文学也有深远的影响。现在,《儒林外史》已被译成英、法、德、俄、日等多种文字,成为一部世界性的文学名著。

44、程婴和公孙杵臼为帮助忠义的赵氏不惜牺牲生命,这种侠义之风着实让人钦佩。

45、吴敬样23岁父亲过世,面对其父留下二万多两银子的巨额遗产。族人个个垂涎三尺,人人设法争夺。吴敬梓此时暴露了他的弱点,再也不是敢写“齐鲁金泥没,乾坤玉阙开。少年多意气,高阁坐衔杯”的张狂少年。他只是一个读书人,是靠儒家文化养大的读书人。没有权谋之术去与屑小之辈争斗,历经整整十一年的财产争夺战,面对一次次在争夺中的失败。而这一切他所熟知的“四书五经”不能给他丝毫帮助,这让他对有关科举的一切由失望而绝望,又由绝望而痛恨。当他34岁无可奈何散尽家产,移居南京秦淮河畔白板桥时,他对科举制度的看法产生了本质的改变。这是他鄙视,挖苦,讽刺科举制度的一个重要原因。

46、《儒林外史》是清代文学家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讲述了清代乡村中的学术状况及官场斗争等。第四回中,主要描述了孙文华如何靠自己的努力考中进士的故事,展现了作者对于自强不息、勤奋向上的推崇。

47、这一回中,贾宝玉以自己的勇敢和坚强,把林黛玉从绝境中拯救出来,他们的爱情也更加深厚。

48、第二回王孝廉村学识同科周蒙师暮年登上第周进的出场:头戴一顶旧毡帽,身穿元色绸旧直裰,那右边袖子同后边坐处都破了,脚下一双旧大红绸鞋,黑瘦面皮,花白胡子。

49、《儒林外史》是我国杰出的讽刺小说,作者吴敬梓以夸张辛辣的手法描写了不同层次的知识分子的不同心态,展现了中国封建社会制度下,文人穷极一生只为模仿八股文,以便考中飞黄腾达,除此之外什么也不知道的愚昧心理。作者吴敬梓出自书香世家,本来是极其相信科举制的,但死板木讷的八股文和族兄好友的经历让他渐渐失望,原来所谓的科举制只是帮助读书人构建自己的关系网,腐败不堪,到了晚年,吴敬梓从绝望走向清醒,写出了《儒林外史》。《儒林外史》通过辛辣的讽刺,以笔为刀,刻画了一系列丑恶的人物。

50、《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揭示了封建社会的黑暗面和士人集团的堕落现象。24到26回主要描写了主角林则徐的一生经历和他与高傲的官僚文人之间的矛盾冲突,读后感概括如下:

51、《儒林外史》第四回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幽默的小说。通过对主人公的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的丑恶和虚伪。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情节曲折有趣,引人入胜。

52、鲍文卿是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比较正面的人物之一,它虽然是一个戏子,却有着一般人所不拥有的高尚品质,他虽然身份低贱,但他也有着自己的原则,他遵守当时的礼法制度,他靠唱戏赚钱养家糊口,他所赚的钱都是辛苦钱,都是干净的钱,所有的朋友也是品质不低。

53、“人生南北多岐路,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由这几句词中,我似乎可以闻到浓浓的烟火气息,也就是不由自主的让吴敬梓领着走入了现实主义中。按理说吴敬梓出身于书香书第,且“一门三鼎甲,三代六进士”,世代出官员。生长在这种家庭,那样的环境中,衣食无忧,起居不愁。应该养成超凡脱俗,带点幻想的浪漫主义思想才是。是什么原因让人感觉吴敬梓身上有如强大的现实思想呢?我们来看看吴敬梓的心路历程。

54、相对而言儒林外史好一些。

55、朝廷行文到浙江政司,要征聘王冕出来做官,他却隐居在会稽山。后人提到王冕时,常常称其为王参军。但王冕何曾做过一日官?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为所动,也只有王冕这些儒林中的凤毛鳞角了。

56、简单的几笔,就把一个穷老塾师的神情面目勾勒出来。像“旧毡帽”表明他还不是秀才,“右边袖子”先破,表明他经常伏案写字,这些都是用笔极细的地方。而这种例子在小说中是随处可见的。白话写到如此精炼,已经完全可以同历史悠久的文言文媲美了。

上一篇:美丽的小兴安岭为什么景色诱人-推荐31句
下一篇:六一给女友红包文案优选147句